跳转至

第三讲:噪声抑制

在上一期课程《第二讲:回声消除》中,我们接触了音频前处理的概念,还认识了音频前处理的三剑客之一 AEC 回声消除。今天,我们继续来认识三剑客中的第二位:噪声抑制 ANS (Ambient Noise Suppression)。

经常被卷入在线会议的你,想必也曾抱怨过:“太嘈杂了,什么都听不清”、“周围比较吵闹,需要换个安静的地方”。这里导致“嘈杂”和“吵闹”的罪魁祸首,就是无所不在的噪声。噪声问题和回声问题一样,严重影响音视频场景下的用户体验,是所有开发者绕不开的槛。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“换个安静的地方”固然有效,但未免太原始且不够优雅,我们需要剑客“噪声抑制”的帮助。

什么是 RTC 场景下的噪声

剑客“噪声抑制”,顾名思义是来帮助我们解决RTC场景的噪声问题的,想要好好认识它,第一步,就是要了解什么是噪声?

相较于回声,噪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常见,比如办公室空调电机的低吼、隔壁装修电钻的轰鸣、机场飞机起降的呼啸、市场商贩的叫卖等等,可以说所有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工作、学习、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。所以噪声的定义没有那么严格,实际上除了“有用”的声音外,其他所有“无用”的声音都可以算是噪声,只不过不同的场景对于“有用”和“无用”的定义不同。

在 RTC 场景下,最基本的需求是保证语音沟通的质量,所以“有用”的声音一般指人说话的语音,而除了人声语音之外的其他信号,就可以算作“无用”的噪声。这些“无用”的噪声,根据它们随时间变化的特性,又可以分为两类: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。

稳态噪声,关键在稳。指的是那些在时间上连续、持续,且幅度和频谱等信号特征稳定或者变化缓慢的噪声。比如空调声、风扇声等,听起来是持续、平稳的“嗡嗡嗡”。

非稳态噪声是相对于稳态噪声而言的,它的信号特征不稳定,随时间变化的幅度较大,或者有间断出现、瞬发的情况。比如菜市场里嘈杂的人声、键盘的敲击声、关门声、烟花炮竹声等等,它们或是持续存在但变化不停,或是瞬发的、短暂存在后就消失。

稳态噪声相较于非稳态噪声,在抑制难度上更低,抑制方案也更成熟。而非稳态噪声则是音视频开发者的大难题,对非稳态噪声的抑制效果,是检验剑客能力重要指标。

需要强调的是,我们今天讨论的噪声,无论是稳态还是非稳态,都是相对于“有用的声音”(人声)的加性噪声。加性噪声和人声不相关,人声的存在与否不影响加性噪声的存在性,它们的混合信号可以通过相加得到。

注:那些因人声的存在才存在、通过“有用的人声”变化而来的噪声,比如房间混响,它们与人声满足“乘性关系”,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。

噪声抑制原理解析

已经认识了什么是RTC场景下的噪声,以及它的简单分类,接下来我们牵手“噪声抑制”,“真枪实弹”地处理它。第一步,要了解噪声抑制的基本原理。

1 噪声抑制原理的简单理解

图片

回想一下,我们在上一篇课程中学习的,回声消除的关键工作:使用待扬声器播放的远端参考信号,估计出回声信号,在麦克风采集的混合信号中将回声信号减去,保留近端语音。这一过程,只需要稍作调整就可以对应到噪声抑制上:估计出噪声信号,并将之从麦克风采集的混合信号中除去,得到降噪语音信号。如上图所示,稳态或非稳态的“加性噪声” B,和“有用信号”语音 A 相加,形成了混合的带噪语音 C1,经过 ANS 模块的处理后,最终输出降噪语音 A1。

即:

C = A + B

A1 = C – B1

虽然核心工作也就短短一句话,但其中玄机不少。传统 ANS 算法的核心工作可以拆解为两个模块:噪声估计模块 + 噪声滤除模块

图片

2 噪声估计模块

噪声估计模块的主要工作是:判断当前信号是语音还是噪声,以及噪声的量。相较于回声估计,噪声估计的差异在于:噪声并非由远端参考信号变化得到(加性噪声),而有其独立的发声源,无法像回声一样利用其和远端参考信号的相关性来估计,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的原材料是有混合带噪语音 C。噪声估计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,但要从混合信号中,估计出其一部分,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为人?好在方法总比困难多,凡事都有两面性,既然无法利用“相关性”进行估计,不如试试从“不相关性”下手。

我们先看看下面两种噪声估计的方式:

  • 基于谱减法的噪声估计

基于谱减法的噪声估计,一般会认为带噪语音的前几帧不包含语音活动,是纯净的噪声信号,因此,可以取这前几帧的平均信号谱(幅度谱或能量谱)作为噪声谱的估计。

  • 基于语音活动检测(VAD)的噪声估计

基于语言活动检测的噪声估计,会对混合信号 C 进行逐帧检测,如果某音频帧经VAD检测没有语音,则认为是噪声、并更新噪声谱,否则就沿用上一帧的噪声谱。

上面两种方法,往往都需要比较纯净的噪声段,并希望噪声尽可能的稳定,这对于待处理信号的要求就比较高,对于复杂多变的实际应用场景来说就显得尤其苛刻了。

  • 基于统计模型的噪声估计

在 RTC 场景下,通常会采用另一种方案:基于统计模型的噪声估计

基于统计模型的噪声估计,一般需要语音信号和噪声信号是统计独立的(不相关),并服从特定的分布,以将问题归入到统计学的估计框架中。开源 WebRTC 的降噪模块,也使用了基于统计模型的估计方式。我们不妨通过学习 WebRTC 的降噪模块的估计方案,来帮助了解。WebRTC的噪声估计过程如下:

  • 首先,进行初始噪声估计:使用分位数噪声估计法。基于一个共识,即使是语音段,输入信号在某些频带分量上也可能没有信号能量,可以对某个频带上所有语音帧的能量进行统计,设定一个分位数值,能量低于分位数值的认为是噪声,反之则认为是语音。这种方式,相比于 VAD 的逐帧判断,进一步细化了噪声统计的粒度,即使是语音帧也能提取到有效的噪声信息。

  • 然后,更新初始噪声估计:初始噪声估计的结果是不够准确的,但可以作为初始条件应用于噪声更新/估计的后续流程 – 基于似然比函数改造的噪声估计:将多个语音/噪声分类特征合并到一个模型中,结合模型以及初始噪声估计的先验/后验信噪比,对输入的每帧频谱进行分析,计算某一帧是音频/噪声的概率来判断是否为噪声,进一步更新初始噪声估计。

  • 更新后的噪声估计会比初始估计更准确,更新后需要重新计算一下先验/后验信噪比,再用于后续的噪声滤除模块

综上,就是WebRTC使用的一些噪声估计方案,我们从噪声估计模块得到了比较准确的噪声信息,接下来就是 ANS 的另一个关键步骤:噪声滤除模块。

3 噪声滤除模块

噪声滤除的方式也有多种,比如前面提到的谱减法,使用带噪语音的信号谱减去估计的噪声谱,就得到了估计的干净信号谱。但我们说过,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 RTC 场景,所以干脆一步到位,直接来了解 WebRTC 使用的噪声滤除手段:基于维纳滤波器的噪声滤除。

什么是维纳滤波器呢?

如下图所示:将带噪语音 A 输入一个噪声滤波器,如果期望的输出信号为 A1,实际的输出信号为 A2,通过计算得到 A1 和 A2 的估计误差 E。我们希望 A2 尽可能的逼近 A1,那么估计误差 E 就应该尽可能小,而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优滤波器就是维纳滤波器。

图片

维纳滤波器是一种线性滤波器,其数学表达式的推导需要用到语音信号的先验/后验信噪比,如此一来,前面噪声估计模块的输出信息就有了用武之地。通过这些信息,我们就可以将 WebRTC 的噪声估计模块、噪声滤除模块衔接起来了。

现在将两个模块结合起来,总结一下其核心逻辑:

  • 首先利用分位数噪声估计法得到噪声的初始估计,并基于该估计计算后验/先验信噪比;

  • 接着,利用基于似然比函数的改造算法、以及整合了语音/噪声分类特征的模型,分析每帧频谱得到每帧语音/噪声的概率,利用概率判断噪声、进一步更新更准确的噪声估计;

  • 基于更准确的噪声估计重新算后验/先验信噪比、推演出维纳滤波表达式;

  • 最后,使用维纳滤波完成降噪,得到降噪语音。

WebRTC 降噪模块存在的一些问题

以上内容,我们通过学习 WebRTC 的一种降噪方案,大致了解了噪声抑制的基本原理。基于对这些原理的了解,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WebRTC 降噪模块存在的一些问题:

1 对非稳态噪声的降噪效果不佳

  • 如果噪声的统计特性不稳定,那么基于统计模型的噪声估计效果会大打折扣,也会影响降噪效果
  • 因为只有在概率足以判断当前音频帧为噪声时,算法才会更新初始噪声估计。如果噪声经常改变,而且在语音段有变化(比如有人说话的时候),可能就无法被判定出来,影响抑制效果

2 对低信噪比场景的降噪效果不佳

在大噪声/低语音能量的场景下,由于信噪比很低,对语音/噪声的概率判断成功率会下降,可能导致噪声抑制不干净,甚至可能错误抑制了语音造成语音损伤

大家在实际应用中,如果使用了WebRTC降噪、或者基于WebRTC降噪改良的降噪方案,遇到噪声抑制效果差的问题时,也可以参考上面两点进行初步分析。

AI 降噪—弥补传统算法的不足

对于非稳态噪声、低信噪比等复杂场景的降噪效果不佳,其实是传统降噪算法的通病,也是对各大 RTC 厂商的技术挑战。如何弥补传统算法的不足呢?AI,可能是一个正确的答案。

随着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,业界涌现了大量基于神经网络的音频降噪算法,这些算法在降噪效果、泛化能力上都有比较好的表现,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忽略的问题。比如一些算法的算力要求比较高,很难应用到实际的用户设备上,尤其是一些低端设备来说,将 AI 算法跑起来简直是奢望。即使是在高端设备上,如何合理地分配算力资源避免性能浪费也是个难题。另外,AI 算法在不同场景、尤其是在 Training Data 未涉及的场景下,其降噪效果可能无法保证鲁棒性。

总结

至此,以 WebRTC 的降噪模块为媒介,我们关于剑客 ANS 的了解就告一段落了。由于在讲述过程中,我们尽可能剥离了复杂的数学演算过程,仅对核心逻辑进行梳理和总结,对于实际做底层算法研究的开发者来说,很多地方可能略显浅显或不甚严谨,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尝试研究开源的 WebRTC 源码做进一步学习。对于没有接触过音频降噪算法的应用开发者,希望大家对平时调用几个 SDK API 就能开启的音频降噪功能,能有进一步的认识,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和解决应用开发中的问题。

下面,我们再通过一个思维导图,梳理一下整篇文章的内容:

图片

图片

思考题

上期思考题揭秘

使用移动设备时,在系统回声消除和应用级别 回声消除的选择上,应该考虑哪些因素?

1、对于回声消除效果要求较高,并且对音质不怎么敏感的场景,可以使用系统回声消除;

2、对于参考信号包含第三音频、并且需要将此音频消除掉的场景,需要使用系统回声消除;

3、对于音质要求较高的的场景,建议使用应用级别的回声消除(前提是应用层面有比较优秀的回声消除算法);

4、iOS 设备上由于苹果对于软硬件系统的高度定制,系统回声消除的效果可以得到保证;Android 系统上,由于不同厂商的能力不同、软硬件规格不同,系统回声消除的效果参差不齐、甚至可能没有系统回声消除,建议是增加应用级别的回声消除作为保底措施。

本期思考题

噪声抑制可能会损伤“有用信号”,这一现象在音乐场景尤为明显,原因是什么呢?

(我们下期揭秘)

评论